| 
			 
			
			
			年 代  | 
			
			 
			纪元  | 
			
			 
			典型人物  | 
			
			 
			典型事件及成就  | 
			
			
			| 
			
			最原始人类,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作用,本能而有限地选择某种食物或其它自然物质来简单料理身体症状。 | 
			
			
			| 
			原始阶段 | 
			
			 约30万-170万年前  | 
			
			  | 
			
			 
			  通过智商的进化及智慧的积累,能从采食经验中简单掌握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。尤其对 
			火的应用及对于水的再认识,便成为原始最有效的卫生手段。  | 
			
			
			
			族群制到 
			氏族公社 | 
			
			约2400年前-18000年前 | 
			
			  | 
			
			 
			  从火的长期熟练应用中,衍生熨法和灸法。由于对自然的敬畏,逐渐深化对神的概念, 
			于是在祈祝祭祀中产生巫师与巫术。尽管此间多以驱邪祈安为主,但好的巫师所掌握的巫术 
			中,会融入一些实用而有效的治疗病症经验和措施。  | 
			
			
			
			新石器与 
			仰韶文化 | 
			
			约公元前2400-前3000 | 
			
			伏羲、黄帝、炎帝 | 
			
			 
			  伏羲氏有“味百药而制九针”之誉;炎帝有“神农尝百草”之誉;黄帝与岐伯论医虽为 
			传说,而《黄帝内经》以其名传世,足可印证黄帝与中华医药有重大关系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殷商 | 
			
			公元前1700 - 前1100 | 
			
			伊尹 | 
			
			 
			  此一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逐渐成熟,医术较之前也有很大进步,但依然非常原始,往 
			往将迷信、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。据出土的当时甲骨文记载,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。 
			  伊尹为商初大臣,既以“五味调和说”与“火候论”创立了中国传统健康饮食理念,又 
			悟及煎制汤药之法,有关史书中均有记载。如《史记·殷本记》:“伊尹以滋味说汤”。如 
			《资治通鉴》:“闵生民疾苦,作汤液本草,明寒热温凉之性,酸苦辛甘咸淡之味,轻清浊 
			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。”又如《甲乙经·序》:“伊尹以亚圣之才,撰用神农本 
			草,以为汤液。”  | 
			
			
			
			 
			周朝 
			 
			 
			 
			 
			 
			 
			春秋 
			战国 | 
			
			公元前1046 - 前256年 
			建周,有利簋铭文可考 | 
			
			医缓 
			 
			医和 
			 
			扁鹊 | 
			
			 
			  周朝医药之术当比商代更为进步,但皆集中在王宫内,医术开始分门别类,各有司职。 
			《周礼》中记载了食医、疾医、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,并有四时流行病和“五毒”之药。 
			“阴阳”及“五行学说”约于此时应用在医学上。 
			  医和,用“六气致病说”来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。  
			  扁鹊,即史书记载中的战国秦越人,已熟练掌握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行医技术,并认为 
			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致,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。被喻为妇科、儿科、眼科、精神科及 
			耳鼻喉科的治疾圣手,是中国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公元前770 - 前221年 | 
			
			 
			  《黄帝内经》虽冠以黄帝之名,据考证认为,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编纂而成。 
			全书由《素问》及《灵枢》两书合成,是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,亦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 
			初步形成。该书对今日的中医学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 
			  另有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(简称《难经》),传说为战国时扁鹊所作。书以分析病证入 
			手,阐述了难为脉学、难为经络、难为脏腑、难为疾病以及难为针法等理论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秦汉时期 | 
			
			公元前221 - 公元220年 | 
			
			
			 | 
			
			 
			  此期哲学及宗教思潮崛起,开始影响中医药的发展。师徒相授乃是当时主要教育培训制 
			度,但开始以考试制度来筛选医师。 
			  1973-1974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约属于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医学文献,其中有 
			一本《五十二病方》,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,是中国最早中药学参考文献。内容 
			显示当时已有中药复方配伍理论。 
			  《神农本草经》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编撰汇辑的著作,为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, 
			总结了当时的用药经验,共载药物365种,对药性、功能等已有概述。 
			  华佗开创中药麻醉法,提倡体育疗法(导引除病),创立“五禽戏”。张仲景的《伤寒杂 
			病论》确立了“辨证论治”原则。亦即现今流传的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。  | 
			
			
			
			三国魏晋 
			及南北朝 | 
			
			 
			 
			公元220年 - 589年 
			 
			 
			注:右“刘宋雷敩”中 
			的“刘宋”,为“南朝 
			宋”年号的另称。敩: 
			音xiào,又音xué。 | 
			
			王叔和、皇甫谧 
			 
			葛洪、刘宋雷敩 
			 
			龚庆宣、陶弘景 
			 
			全元起、徐之才 
			 
			许胤宗、甄 权 
			 
			甄立言、姚僧垣 | 
			
			 
			  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,在汉代的基础上,广泛总结经验,出现大量的医学著作,特别是 
			脉学、针灸学、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。公元493年,皇家学院得以扩充,置有中医学职位。 
			  王叔和的《脉经》,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,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、规范化基础。 
			  皇甫谧的《针灸甲乙经》,最早期的完整针灸疗法参考文献。论述了经穴,包括有关解 
			剖、生理,并深入描述经脉概念。另外也说明取穴部位及用针技巧以及针灸的临床经验。 
			  葛洪《肘后救卒方》,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,包括临床常见病、急病及相关治疗摘要。 
			  雷敩的《雷公炮炙论》,是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著,为当时制定了药物炮制的规范。 
			  龚庆宣的《刘涓子鬼遗方》,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。 
			  陶弘景的《本草经集注》,共载药物730种,对当时的中药知识作了勘订整理。本书为 
			后期中药分类的典范,是直至7世纪中期的主要医药文献。 
			  全元起的《注黄帝素问》,为《素问》最早注解。该书虽佚,宋代林亿等在校正《黄帝 
			内经》时,尚得见其书,并引录《内经·素问》篇名秩序。 
			 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,绘有《明堂人形图》一卷;撰有《针经钞》三卷、《针方》《脉诀 
			赋》各一卷,《药性论》四卷。这些著作均已亡佚,部分内容可于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《千金 
			翼方》《外台机密》中见其概略,对后裔有必然影响。 
			  甄立言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。著有《本草音义》七卷、《本草药性》三卷、《本 
			草集录》二卷、《古今录验方》五十卷,均己散佚,部分佚文尚可在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外台 
			机密》中见概略。其《古今录验方》中“消渴小便至甜”是我国糖尿病的最早记实。 
			  姚僧垣(499-583年),南北朝时北周医家。一生治验不可胜记,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。 
			著《集验方》12卷,撰《行记》3卷行于世,今佚,散见于《外台秘要》《医心方》等书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隋、唐 | 
			
			公元 581 - 705年 | 
			
			
			
			
			巢元方、苏敬 
			 
			孙思邈、孟诜 
			 
			崔知悌、张文仲 
			 
			陈藏器、王焘 
			 
			蔺道人、昝殷 
			 
			刘翰、 马志 
			 
			鉴真、 王冰 
			 
			昝殷、甘伯宗 
			 
			韩保升、李珣 | 
			 
			 
			 
			 | 
			
			   巢元方是隋庭太医博士,皇帝医师。公元 
			610年,被朝廷指派编写《诸病源候论》又称 
			《巢氏病源》。论述病症1,700种,是中国最早病因证候学记录,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。 
			  唐朝廷设“太医署”,由行政、教学、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,主要为皇室及贵族服务。 
			学生毕业及医师升迁均有严格考试制度。由于受道教及佛教等影响,另设有“咒禁科”,即 
			以法术驱邪治病,倡导精神修养。此期间还专设“药园”,供草药种植及制药。 
			  唐太宗期间,某些州郡建立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。地方政府亦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 
			务。医学教育,改变了只有“师徒相授”的传统。 
			  唐朝廷命令苏敬等20位医药专家集体编撰《新修本草》,是世界上首部国家颁行药典。 
			  中外医药交流盛况空前,得以互相渗透。中国医药及医疗技术著作亦被译成多国文字。 
			  典型交流国家:印度、高丽、日本、越南,及“丝绸之路”上的阿拉伯国家等。炼金术 
			亦由此间流传到西方各国。 
			  孙思邈(581-682):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为中国首部医学百科全书,有理论、医 
			方、诊法、治疗、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。 
			  崔知悌(615-985):著述以《骨蒸病灸方》最为有名,被收入《外台机密》名为“灸骨 
			蒸法图”,即世传崔丞相灸法。其著述、文献可考者有《纂要方》十卷、《骨蒸病灸方》一 
			卷、《产图》一卷,均已亡佚,可于《外台机密》中见其概略。 
			  张文仲(620-700):撰《随身备急方》三卷和《法象论》一卷,均佚,《外台机密》中可 
			见其部分内容。 
			  孟诜(621-714):《食疗本草》,一本总结食用和治疗的本草专著。 
			  王冰(710-805),自天宝九年始(750-762)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《素问》24卷。对辨 
			证论也有阐扬,如治疗元阳之虚,主张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”而治疗真阴之竭,则提出 
			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,均为迄今临床治则名言。著《玄珠》书,宋代己佚。世传《玄珠 
			耳语》《昭明隐旨》《天元玉册》《元和纪用经》等,被认为皆后人托名之作。 
			  陈藏器(713-741):《本草拾遗》,指导临床辨证用药,对方剂学发展很有意义。 
			  王焘(752):《外台秘要》,为总结性著作,为研究唐朝以前医学的重要参考著作。 
			  蔺道人(841-846):《理伤续断秘方》,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着。 
			  昝殷(847-859):《经效产宝》,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着。  
			  刘翰、马志的(974):《开宝重定本草》,记载药物已达983种,分类方式先进。 
			  韩保升:五代后蜀人,所编著《蜀本草》,较苏敬的《新修本草》更为具体。惜原书己 
			亡佚,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《证类本草》及李时珍的《本草年夜纲》所采录,在历史上有必 
			然影响。 
			  甘伯宗:唐代人,曾编撰《名医传》七卷。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, 
			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,后人称之为《名医年夜传》或《名医录》。宋代许慎斋将 
			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,名为《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》,是一部有传、有图、有赞的医家史 
			传,惜原书早已亡佚,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《历代名医蒙求》之中。 
			  李珣,五代时前蜀梓州人,祖藉波斯,先祖隋时来华,唐初随国姓为李,活动于九、十 
			世纪。对药学颇有研究,著《海药本草》六卷,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,收录药物124种, 
			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。书中收载的海桐皮、天竺桂、没药等为当时其余本草著作所未载。 
			惜原书至南宋已佚,其内容散见于《政类本草》和《本草年夜纲》等著作中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宋代 | 
			
			公元960 - 1279年 | 
			
			
			
			
			王怀隐、王惟一 
			 
			掌禹锡、苏颂 
			 
			苏轼、沈括 
			 
			唐慎微、韩只和 
			 
			董汲、杨子建 
			 
			庞安时、杨介 
			 
			陈师文、朱肱 
			 
			寇宗爽、阎孝忠 
			 
			许叔微、成无己 
			 
			刘昉、陈言 
			 
			刘完素、朱端章 
			 
			张元素、刘禹锡 
			 
			崔嘉彦、张从正 
			 
			王执中、张杲 
			 
			闻人耆年、李杲 
			 
			宋慈、严用和 
			 
			陈自明、陈文中 
			 
			  | 
			 
			 
			 
			 | 
			
			 
			  王怀隐(982-992):受命宋朝廷编辑大型方书《太平圣惠方》,共载药方16,834首,还 
			包括理论、法则、组合、用药等完整知识。是总结公元10世纪以前的大型临床方书。 
			  王惟一(1027):所著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,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,及任、督二脉的 
			循行路线和腧穴。受命主持设计及造针灸铜人,为中医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。 
			  宋政府(1057):设立“校正医书局”,校定古代医书,编写本草、医方,并刊刻印行。 
			  掌禹锡(1060):所著《嘉佑补注神农本草》,记载药物达1083种。 
			  苏颂(1061):所著《本草图经》,是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。 
			  苏轼、沈括(1075):所著《苏沈良方》又名《苏沈内翰良方》,是个人整理编撰而成的 
			医学书籍。 
			  宋朝廷1076年设立“太医局”,下设“卖药所”,后改称“医药惠民局”。即国家开设 
			药局,为公共福利而设。 
			  唐慎微(1082):其《证类本草》,属个人编著,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。 
			  韩只和(1086):所著《伤寒微旨》,为早期研究《伤寒论》专著。  
			  董汲(1093):所著《小儿斑疹备急方论》,论述痘疹病源及治法,并附有方药。 
			  杨子建(1098):所著《十产论》,详述各种难产和助产方法,为妇产科专著。 
			  庞安时(1100):所著《伤寒总病论》,为早期研究“伤寒”及“时温病”的专著。 
			  杨介(1102):其《存真图》,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,以实物描绘编成的解剖图谱。 
			  宋朝廷政府1103年设“修合药所”,后改称“医药和剂惠民局”,即官方药物炮制坊。 
			  陈师文(1107):所著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为宋朝廷属下药局的成药处方指南。世 
			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,为当时制药的规范。 
			  朱肱:著《类证活人书》,将《伤寒论》原文以问答形式阐述,并增补原书治法不足。 
			  1111年,宋医官合编《圣济总录》宋政府编修医书,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。 
			  寇宗爽(1116):著《本草衍义》,依本草理论提出气味新说,并评论时下一些谬误。 
			  阎孝忠(1119):著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引用名医钱乙(1035-1117)理论与经验编成, 
			此书对后世儿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指导作用。 
			  许叔微(1132):其《普济本事方》,属于个人编著的医学方书。 
			  成无己(1144):著《注解伤寒论》,是现存最早全面注解《伤寒论》的注释本。 
			  刘昉(1150):著《幼幼新书》,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的成就。作者发明小儿指 
			纹观察法,如虎口三关指纹检察等。 
			  陈言(1174):著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,进一步阐述“三因致病说”,为后世病因著述 
			所遵循。 
			  刘完素(1182):著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,研究《素问》,探讨疾病发生机理。于1186 
			年著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重视“五运六气”学说。 
			  朱端章(1184):南宋著名医家和刻书家,淳熙十一年自编并刻印《卫生家宝产科备要》 
			八卷,卷末有详细刻印地点和日期。此书涉猎广泛,将宋以前的众多医学名家的产科、儿科 
			诸经验方搜集无遗。对后来陈自明编著《妇人大全良方》等产生了重要影响。另著《卫生家 
			宝小儿方》《卫生家宝汤方》六卷失传,唯日本剩有《卫生家宝汤方》传抄本。 
			  张元素(1186):所著《医学启源》,描述到“古代医方不能完全治疗现今疾病”。张元 
			素经过二十年刻苦学习及总结实际经验,以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及《中脏腑》为基础, 
			发展了脏腑辨证及药物归经的理论。其著作《珍珠囊》对药物归经学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 
			  崔嘉彦(1189):著《崔氏脉诀》将难经、脉经、脉诀内容加以论述,精炼了脉学。 
			  1208年宋太医局编纂刊刻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,又名《保幼大全》。收编了南宋以前 
			的儿科资料,总结精髓并加以系统论述。 
			  张从正(1217):著《儒门事亲》提倡“六门三法”。  
			  王执中(1220):著《针灸资生经》首创以因证配穴,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。  
			  张杲(1224):著《医说》,是较早的中医史专著,广泛汇录南宋以前记载于各种文史著 
			作中,有关医学典故、传说等史料。 
			  闻人耆年(1226):其《备急灸法》,为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的灸治法专著。 
			  陈自明(1237):所著《妇人大全良方》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妇产科临床经验专著, 
			长期为后人所应用。所著《外科精要》(1263):标志当时外、伤科的确立。 
			  李杲(1247):著《内外伤辨惑论》,发挥了张元素(1151-1234)脏腑辨证之长,书内区 
			分了“外感”与“内伤”病证。其《脾胃论》(1249),内科脾胃病专书,很有实用价值。另 
			著有《兰室秘藏》等医书。 
			  宋慈(1186-1249):其法医学专著《洗冤录》,又称《洗冤集录》,1247年撰成并刊刻, 
			专门以死伤痕迹物证入手来断案的法典和依据,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。 
			  严用和(1253):所著《济生方》,为严氏50余年经验的总结,收载药方400首。 
			  陈文中(1254):所著《小儿痘疹方论》,论述痘疹病因治法,并附有方药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金、元 | 
			
			公元1115 - 1368年 | 
			
			曾世荣 
			 
			王好古 
			 
			忽思慧 
			 
			窦圭方 
			 
			齐德之 
			 
			危亦林 
			 
			朱震亨 | 
			
			 
			  金元时期,以《黄帝内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医药学经典著作为基础, 
			结合临证实践,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医家们开始自成一说,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, 
			出现不同的学派。 
			  曾世荣(1294):所著《活幼心书》,是元代专书,选录了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。 
			  王好古(1306):所著《汤液本草》,介绍药理、各病主治药、用法和炮制。 
			  忽思慧(1330):其《饮膳正要》,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,制定一般饮食卫生法则。 
			  窦圭方(1331):辑著《针灸四书》,系《子午流注针经》《针经指南》《黄帝明堂灸 
			经》和《灸膏肓腧穴法》四书合称,附刊窦桂芳《针灸杂说》。集我国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 
			成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子午针经专著,为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。 
			  齐德之(1335):其《外科精义》对外科疾病成因、病机及诊断方面均有一些新观点。 
			  危亦林(1337):所著《世医得效方》,为骨折脱位整复与固定的专论,书中记载麻醉 
			药如蔓陀罗、乌头等的应用是一先例。危亦林是古今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。 
			  朱震亨(1347):其《格致余论》,力倡“相火论”,提出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学 
			说。其《局方发挥》反对忽略辨证,机械地搬用“局方”和滥用辛燥药物的风气。朱氏为著 
			名的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,一生著述甚多,另有《证因脉治》《丹溪心法》等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明代 | 
			
			公元1368 - 1644年 | 
			
			
			
			
			王履、朱橚 
			 
			冷谦、王纶 
			 
			薜己、沈之问 
			 
			江氏父子、高武 
			 
			徐春甫、李时珍 
			 
			李梴、吴昆 
			 
			马莳、方有执 
			 
			高濂、杨继洲 
			 
			王肯堂、龚云林 
			 
			陈实功、武之望 
			 
			缪希雍、张介宾 
			 
			陈司成、张景岳 
			 
			吴有性、李中梓 | 
			 
			 
			 
			 | 
			
			 
			  王履(1368):所著《医经溯洄集》将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,分别对相关的治疗方法加以 
			详述。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。 
			  朱橚(1406):所著《救荒本草》选定可供灾荒时食用的植物414种。 
			  明政府(1408):所著《永乐大典》是大型类书,收载明代以前的医书甚多。乃古代中国 
			最大的典籍。  
			  冷谦(1442):所著《修龄要旨》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。 
			  1443:明太医院 特请专人仿照宋代式样,另行铸造针灸铜人。 
			  王纶(1492):其《本草集要》为药物专著,发展了陶弘景(456-536)的通用药分类法。 
			  薜己(1528):所著《口齿类要》为现存早期的中医口齿科专书。  
			  高武(1529):所著《针灸聚英发挥》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,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 
			疗经验,同时附有作者的一些见解及评论。 
			  薜己:《内科摘要》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。《正体类要》记载正骨手法19 
			种及外科方剂等,论述简明实用。  
			  江氏父子(1549) :所著《名医类案》载录了历代名医治案。是中国第一部以疾病种类 
			编纂的大型医案专著,不仅对历代临床医家有指导作用,对医案学发展亦有重要的意义。  
			  沈之问(1550):所著《解围元薮》为最早的麻风病专书。  
			  薜己(1554):所著《疠疡机要》为麻风病专书,有关辨证论治,方药及验案介绍。 
			  徐春甫(1556):所著《古今医统大全》辑录230余部医籍,并将其他文献中有关医学内 
			容也加入编纂而成。  
			  李时珍(1564):所著《濒湖脉学》丰富了中医脉学内容  
			  1567:  人痘接种法见于记载,之后广泛流传,并传入欧洲多国。  
			  李梴(1575):所著《医学入门》为医学启蒙与入门专著,附有医德专述。  
			  李时珍(1578):所著《本草纲目》总结了16世纪前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。  
			  吴昆(1584):所著《医方考》扼要论述有关方剂之命名、药味组成、方义、功效、适应 
			证、加减应用、禁忌。是明代著名的方剂学著作。  
			  马莳(1586):所著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》将《素问》《灵枢》重新分卷加以注 
			释,也是《灵枢》的最早全注本。  
			  方有执(1589):所著《伤寒论条辨》将《伤寒论》原文详加考订注释。  
			  高濂(1591):所著《遵生八笺》为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。  
			  杨继洲(1601):所著《针灸大成》介绍了综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的经验,是明代重要的针 
			灸专书。 
			  王肯堂(1602):所著《证治准绳》包括杂病、类方、伤寒、疡疮、幼科、女科共六科诊 
			治法则,又称《六科准绳》。 
			  龚云林(1604):所著《小儿推拿秘旨》总结了前人有关小儿按摩疗法及成就,并加入作 
			者经验。 
			  龚延贤(1615):所著《寿世保元》述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病证的诊断及综合疗法。  
			  陈实功(1617):所著《外科正宗》主张对外科疾病调理脾胃,并对多项手术及癌肿有精 
			确描述。 
			  武之望(1620):所著《济阴纲目》以经、带、胎、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,便于妇科临证 
			应用。 
			  缪希雍(1622):所著《炮炙大法》对学习、研究中药炮制法,及用药注意事项均有重要 
			参考价值。 
			  张介宾(1624):所著《类经》根据性质将《内经》原文再分类,并予以注解,很有参考 
			价值。 
			  陈司成(1632):所著《霉疮秘录》为较早的梅毒专书。  
			  张景岳(1640):所著《景岳全书》为有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性医籍,包括理论、诊断、治 
			疗、各家论述评议、经验、方剂等。是论述理论与临症各科诊治的全书。 
			  施沛 《祖剂》收集明代以前著名方剂,并加以归类 述。对古代方剂学有参考价值。 
			  吴有性(1642):所著《温疫论》创立“戾气”学说,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 
			说,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。 
			  李中梓(1667):将所著《诊家正眼》《本草通玄》《病机沙豪》汇刊为《士材三书》。 
			《内经知要》为《内经》做了精简注释。另著有《药性解》《医宗必读》《伤寒括要》等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清代 | 
			
			公元1644 - 1911年 | 
			
			
			
			
			喻昌、傅仁宇 
			 
			祁坤、柯琴 
			 
			张志聪、汪昂 
			 
			赵献可、李用粹 
			 
			张璐、夏鼎 
			 
			王宏翰、蒋廷锡 
			 
			尤怡、程钟龄 
			 
			王维德、吴谦 
			 
			叶天士、陈复正 
			 
			张宗良、吴仪洛 
			 
			徐大椿、赵学敏 
			 
			唐大列、吴鞠通 
			 
			高秉钓、钱秀昌 
			 
			陈修园、傅山 
			 
			章楠、王清任 
			 
			郑梅涧、江考卿 
			 
			周松龄、鲍相璈 
			 
			吴其浚、王孟英 
			 
			费伯雄、吴尚先 
			 
			潘蔚、雷丰 
			 
			唐宗海、张振鋆、 
			 
			马培之、朱沛文 
			 
			郑肖岩 | 
			 
			 
			 
			 | 
			
			 
			  喻昌(1643):所著《寓意草》刊行,乃喻氏十年医案汇辑,记内科疑难治例六十余则。 
			后又撰成《医门法律》《尚论篇》《尚论后篇》等医著。其医术医德广为后人赞誉。 
			  傅仁宇(1644):所著《审视瑶函》记载眼科病证108证,308余方剂,附有插图,又称为 
			《眼科大全》。 
			  祁坤(1665):所著《外科大成》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。 
			  柯琴(1669):所著《伤寒来苏集》为《伤寒论注》《伤寒论翼》《伤寒附翼》合编本。 
			  张志聪(1670) 所著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》使《内经》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。 
			  汪昂(1682):所著《医方集解》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。 
			  赵献可(1687):所著《医贯》强调“命门之火”的重要,提倡温补疗法。 
			  李用粹:所著《证治汇补》收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和经验,共载80余种病症的辨证 
			论治。 
			  汪昂(1694):所著《本草备要》为介绍药性专书,书中已明确地指出吸烟的祸害。所著 
			《汤头歌诀》,为中医方剂学重要入门书。 
			  张璐:其《张氏医通》为医学丛书,记载古今各科医学知识,还介绍了接种人痘方法。 
			  夏鼎(1695):所著《幼科铁镜》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,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 
			见解;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。 
			  王宏翰(1697):所著《古今医史》有关医学史论述。 
			  蒋廷锡(1723):所著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,内有《医部全 
			录》520卷。 
			  尤怡(1729):其《金匮要略心典》对《金匮要略》进行校正、注释和阐述,说理清楚。 
			《伤寒贯珠集》将《伤寒论》原条文作适当的连贯与再分类。 
			  程钟龄(1732):所著《医学心悟》为综合性医书,在医学入门书中很有影响。其中也谈 
			及医德的具体要求。 
			  王维德(1740):所著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撰成。 
			  吴谦(1742):所著《医宗金鉴》受命于清政府修纂之医学丛书。流传颇广,为学习中医 
			的重要读本。介绍了人痘接种方法,并绘制多类骨伤治疗的用具图。 
			  叶天士(1746):所著《温热论》为有关温热病理论与经验总结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医案 
			专辑。 
			  陈复正(1750):所著《幼幼集成》根据前人的儿科论述,结合作者本人40余年经验与体 
			会写成。 
			  张宗良(1757):所著《喉科指掌》为喉科专著。 
			  吴仪洛:所著《本草从新》,对于鉴别药品真伪,药物性味与加工炮制方法均有介绍。 
			  徐大椿(1759):所著《伤寒类方》将《伤寒论》内113首方剂再次分类与校注。 
			  赵学敏:其《串雅》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,突出民间走方医用药优点。 
			  吴仪洛(1761):所著《成方切用》收方丰富,条理清晰,注释引证详细,对学习方剂及 
			临床应用很有价值。 
			  赵学敏(1765):所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总结了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,载药921种。 
			  唐大列(1792):所著《吴医汇讲》为最早的中医杂志。 
			  吴鞠通(1798):所著《温病条辨》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畴,及在人体的具体定位。 
			使温病学说更完整及系统化。 
			  高秉钓(1805):所著《疡医心得集》书中常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。是清代三 
			大外科学派中,颇具影响的外科代表作。 
			  钱秀昌(1808):所著《伤科补要》为骨伤科专辑。 
			  陈修园(1820):所著《南雅堂医书全集》为医学丛书。 
			  1822 清统治者 下令在太医院内永远废止针灸科。 
			  傅山(1827):其《傅青主女科》为后人将傅青主(1607-1684)以及其他医家,有关女科 
			经验辑录而成。对带下、血崩、种子、妊娠、正产、难产、产后有简要论述。 
			  章楠(1829):所著《医门棒喝》广泛讨论医学理论、诊法,以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, 
			并附有医案。 
			  王清任(1830):其《医林改错》根据尸体解剖及临床经验写成,强调解剖学的重要性。 
			  郑梅涧(1838):所著《重楼玉钥》根据个人的喉科理论与诊治经验整理而成的专辑。 
			  江考卿(1840):其《江氏伤科方书》为有关金疮、接骨、跌打、损伤等骨科疾病专著。 
			  1842 :中英签订不平等的“南京条约”,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设置医馆。 
			西医学开始广泛传入,形成了中西医并存局面。 
			  周松龄(1843):所著《小儿推拿辑要》对儿科杂病方面,传统按摩疗法的应用。 
			  1844:中美签订平等的“望厦条约”,规定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置医馆及礼拜堂等。 
			  鲍相璈(1846):所著《验方新编》汇编了当时一些单方、验方及秘方。 
			  吴其浚(1848):所著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为药物图谱,共收载植物1714种。《植物名实图 
			考长编》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的资料性著作,共收编植物838种。 
			  王孟英(1852):所著《温热经纬》是温病学论述汇编,又是温病诊治参考专书。《王氏 
			医案》医案专辑。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、杂病等治疗验案。 
			  费伯雄(1863):所著《医醇剩义》继承前人基础,总结了一些慢性病经验,并自创许多 
			方剂。 
			  吴尚先(1864):所著《理瀹骈文》主张利用外治法通治内、外诸病。作者不但广泛吸取 
			前人的外治论述,又收集民间外治法经验。 
			  费伯雄(1865):所著《医方论》强调应根据病情处方,反对滥用某些通用方剂。 
			  潘蔚(1877):所著《女科要略》系统简要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的证治。 
			  1881:天津开办“医学馆”,表示中国正式自办西医学教育。 
			  雷丰(1882):所著《时病论》介绍各种时令病的病因、病理、症状特点、以及辨证立法 
			的依据。作者又拟定了一些自创的疗法及方药。 
			  唐宗海(1884):其《中医汇通医书五种》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。《血证论》 
			为有关血证的论述。 
			  张振鋆(1889):所著《厘正按摩要术》介绍各种按摩手法,附有儿科推拿的取穴及手法 
			图说。 
			  马培之(1892):所著《外科传薪集》对外科疮疡诸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 
			  朱沛文:所著《华洋脏象约纂》将人体结构、脏腑图像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,以图谱相 
			互参照,加以论述。 
			  郑肖岩(1901):所著《鼠疫约编》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,并附有医案和验方。《伪药条 
			辨》分门别类来订修丸散膏丹方书,并考定讹传药品。 
   | 
			
			
			| 
			民国 | 
			
			公元1911 - 1949年 | 
			
			谢 观、恽铁樵 
			 
			张锡纯、吴炳耀 
			 
			陈存仁、曹炳章 
			 
			谢利恒、萧龙友 
			 
			孔伯华、汪逢春 
			 
			施今墨、秦伯未 
			 
			王一仁、章次公 
			 
			王慎轩、严苍山 | 
			
			 
			  1912年,民国政府汪大燮等卫生官员首次正式提出议案,要求取缔中医学。遭到中医界 
			强烈反对,各地还组织了“医药救亡请愿团”进行了斗争,使得该议案“难以照准”。 
			  谢观 (1921):著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共收名词、术语、医家、医着70,000条目。 
			  恽铁樵(1922):著《群经见智录》,论述各种医学典籍。 
			  张锡纯(1909-1924):著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综合性医书。在辨证论治选药立方上,结 
			合中西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,理论见解独到。 
			  恽铁樵(1924):著《伤寒论研究》在中西汇通的观点上,注释、补正、阐发《伤寒论》 
			原文。 
			  1925年,民国政府当局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。 
			  1929年,余云岫提出《废止旧医案》,视中医为巫祝,是占星术和“不科学的玄学”, 
			要求取缔中医,再次引起全国中医药界反抗,香港、菲律宾、新加坡等海外中医药团体也纷 
			纷来电请愿。国民政府为了息事宁人,不得不取消废止中医提案。 
			  1931年,“中央国医馆”成立,致力推动中医科学化思潮。 
			  吴炳耀(1933):著《针灸纂要》介绍针灸取穴法,附有歌谣、解剖图谱、经穴彩图等。 
			  陈存仁(1935):著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 
			  1936年,民国政府颁布“中医条例”,当中仍充满歧视中医的内容。 
			  谢利恒(1935):所著《中国医学源流论》为其代表作,纵论历代主要医籍、学派及医学 
			各科发展史,揭示中医与儒学发展关系,倡言治医者要略涉自然、社会诸科学。曾主编《中 
			国医学大辞典》,在中医界影响深远。另著有《中国医话》《中国药话》《澄斋医案》《澄 
			斋杂著》等书,均已刊行。 
			  曹炳章:著《中国医学大成》,辑录魏晋至明清历代重要医著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。 
			  四大名医“萧孔汪施”:孔伯华、萧龙友、汪逢春、施今墨。  | 
			
			
			| 
			当代 | 
			
			公元1949 ── 
			 
			事迹暂选列至2009年 | 
			
			王玉川、王绵之 
			 
			方和谦、邓铁涛 
			 
			朱良春、任继学 
			 
			苏荣扎布(蒙族) 
			 
			李玉奇、李济仁 
			 
			李振华、李辅仁 
			 
			吴咸中、何 任 
			 
			张 琪、张灿玾 
			 
			张学文、张镜人 
			 
			陆广莘、周仲瑛 
			 
			贺普仁、班秀文 
			 
			徐景藩、郭子光 
			 
			唐由之、程莘农 
			 
			强巴赤列(藏族) 
			 
			裘沛然、路志正 
			 
			颜正华、颜德馨 | 
			
			 
			  1950年8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,确定“中西医结合方 
			式”的卫生行政方针。毛泽东为这次会议题词:“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,组成 
			巩固的统一战线,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!” 
			  1954年毛泽东批示:“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。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,是祖国 
			极宝贵的财产,如果任其衰落下去,将是我们的罪过;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……如不整理, 
			就会绝版。”又指示:“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。” 
			  1955年12月,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,第一任院长鲁之俊。 
			  1956年,中医学院相继在成都、上海、北京及广州等成立。同年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 
			医班。 
			  1958年,毛泽东为中医药题词:“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,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。” 
			  1962年,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统编的第一版中医教材正式出版。 
			  1964年,第二版中医教材出版。 
			  1980年,卫生部制定“中医、西医、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,长期并存”方案。 
			中医出版社成立。 
			  1982年,《宪法》写入“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”。 
			  1985年,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。 
			  1986年,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。 
			  1987年,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。 
			  1991年,将“中西医并重”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。 
			  2005年,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《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
			产保护草案》。 
			  2006年,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九个项目列 
			入名录。 
			  2007年,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“中西医并重”、“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 
			药事业发展”,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。 
			  2009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及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 
			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下发以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等部委高度重视,对中 
			医药予以重点支持。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编制完 
			成了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》,提出到2011年,总投资133.2亿元,重点建设16家 
			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和改善320所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的基础条件。 
			  三十位国医大师:2009年6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在京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 
			谈会,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“国医大师”进行表彰,以弘扬大医精诚 
			的医德医风,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,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加强 
			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。 
   |